平凡中的不平凡,探索書籍裝幀及紙質修復的日常|隙與橋

「書」是你我生活中都曾出現過的物品,從課本、小說、漫畫,到工具書、筆記本、雜誌,一本本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紙本書,從設計、印刷到裝訂,背後其實蘊藏著許多的學問以及複雜的環節。

不同於出版社及印刷廠那樣大量的書籍產製,【隙與橋】的品牌主理人阿肉喜歡以手工的方式,從裁紙、書皮挑選到糨糊製作、書籍裝幀都是自己處理,一針一線將紙張結合成具有溫度與特色的書籍。

這是阿肉的喜好,也是他的日常。透過【隙與橋】將書籍裝幀和紙質修復的這份樸實跟溫暖分享給你!

《隙與橋裝幀保存日誌》Chapter 1. 起源與開始

【隙與橋】裝幀及文物修護

大學念美術系的阿肉,喜歡藝術、喜歡畫畫,在一次課程上認識到紙質修復的領域並產生興趣,甚至還因此往這方向繼續鑽研唸了文物修護的研究所。

在五年的研究課程中,阿肉進一步學習了紙質修復和裝幀的相關知識與技能,學校帶給他更全面性的學習,像是文物保存知識、紙質修復技術、文物材料學與傳統工藝技法等。

他也在過程中了解到「修復」不單是講究美感跟手藝,反而更多的是「跨領域」的學習,像是基礎的化學運用以及簡單的歷史調查,都是修復過程中會遇到的環節。

畢業後的阿肉目前在台南持續著紙質與書籍修復的工作,平常的興趣就是做手工書。【隙與橋】便是他於 2021 年中創立,將工作時、下班後的裝幀、修復過程與心得以圖片、影片、文字的方式記錄下的地方。

《隙與橋裝幀保存日誌》Chapter 2. 關於品牌

【隙與橋】除了分享工作日常外,阿肉也會不定期開放販售自己做的手工書,每本都有著獨特的手製質感。阿肉將每本手工書都稱作「書寶」,由於製作過程繁瑣,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和專注,從紙張裁切至整體裝訂完成都由他親自手作,每一本書寶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
「當初在思考品牌名稱時,『隙』與『橋』是兩個第一時間出現在腦中的字」。阿肉分享,裝幀就是把每一個書頁串聯在一起變成一本書的過程,而「隙、橋」二字很直觀地表達書頁的間隙,以及將其串連的書線。

因為裝幀是一門步驟非常繁複的工藝,而每個步驟間就像是「個體跨越橋樑後彼此相遇」,並且最後完美結合在一起才可以成為一本書的感覺。就如同【隙與橋】三個字帶來的意象,體現出裝幀的意義,與從事裝幀過程中帶來的感受。

《隙與橋裝幀保存日誌》Chapter 3. 裝幀

裝幀的英文是 Bookbinding,「Bind」一詞有綑綁、綁定的意思,簡單來說,裝幀就是把一疊散裝的書頁或紙張裝訂成書的過程。裝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觀上的差異,不同的裝幀形式會有各自的特色與風格,就看這本書想傳達的東西適合用怎麼樣的方式呈現。

而裝幀工藝流傳至今,除了發展出多種形態的裝訂形式,也逐漸融入了裝幀師的個人風格與美感,從單純的手工轉變為一門豐富的工藝。

不論是在中古世紀的歐洲或是現代社會,書籍外觀的設計、紙質的挑選以及裝訂方式,皆是必須納入思考的重點。

在現代的裝幀上,會先著重視覺外觀帶給讀者的效果,然而於傳統裝幀上,因裝訂過程耗費人力、心力與物力,因此則會優先考量書籍對於讀者的價值與意義,像對個人意義重大的書,可能會再用更繁複的裝訂方式去完成,像是皮革精裝本等。

「裝幀的本質是一樣的,只是時代不同,著重點也變得不一樣」

由於學習的是傳統的裝幀工藝,阿肉在裝幀時都會選擇用手工縫的方式來製作。在傳統裝幀中,有許多不同的裝訂形式,例如精裝(Perfect binding)、科普特(Coptic binding)、長針(Long stitch binding)等,每個製程步驟的繁瑣程度皆不相同,所費時間也不一。

【隙與橋】長針圖騰

【隙與橋】主要以長針(Long stitch binding)的形式呈現,長針形式的特色在於裝訂時會將內頁與書皮同時縫製,進而在書背上產生裸露的書線。透過運線的設計,可以在書背上產生千變萬化的圖騰(Spine pattern),屬於古老但相對容易入門的裝訂形式。

然而書本的厚度、書背圖騰的複雜程度,都會影響作業時間的長短,以【隙與橋】常見的基本款式,大約需花費 3-4 個工作日,而這並不包含備料與設計的前置作業。

阿肉簡單分享了平常裝幀的幾個步驟,從最開始的裁紙,到折書頁並重壓(這是因為剛折完的紙張會有點蓬鬆),並且製作書皮,在書皮跟書頁戳出相對應的洞孔,最後將書線循著洞孔縫紉將書皮與書頁結合後便完成!

前置作業則像是自製糨糊與托襯布料,由於【隙與橋】的書寶以軟式的布料書皮為特色,而使用的布料在製作成書皮前需先從背面加托一張襯紙,以增加布料的堅挺度。

同樣受到紙質修復背景的影響,阿肉習慣使用自製的澱粉糨糊作為黏著劑,以裱褙中的小托技法完成布料的托襯,每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耐心與細心。

《隙與橋裝幀保存日誌》Chapter 4. 紙質修復

修復主要的工作在於延長文物的壽命,而紙質修復則是特別針對紙類文物,其中包含各式以紙為基材的物品,像是水彩、素描、書籍等。

修復師會依照文物損壞的程度不同,採取最適當的修復措施,且在修復過程中必須盡量客觀,並以最小干涉為原則,維持文物本身固有的歷史痕跡及其價值。

這對從美術系出身的阿肉來說一開始有許多的不適應,由於美術及藝術會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並透過作品傳遞,但修復則完全是另一種思考方式,需要屏除自己的主觀意識。

修復的步驟也十分繁複,在修復前會先進行攝影,以照片的方法記錄文物在當時的狀態及破損狀況的分佈。除了攝影外,也需要以書面方式紀錄文物的基本資料(如長寬高、 厚度、出版年份、名稱、破損狀況以及歷史背景等),在完成詳實的紀錄後,才能正式進入操作環節。

進行修復的過程,也會因為文物本身的劣化狀況不同,而改變採取的步驟。同時,在過程中也需要清楚記錄執行的方法以及工作畫面,並在完成後進行修復後的攝影,以做為修復前後的比對才算完成了修復作業。

【隙與橋】修護工作照

「要先了解文物,才能知道如何修復文物」、「維持文物的真實性」是阿肉分享在修復中最重要的原則與概念,也能理解為何修復過程需要有嚴謹的紀錄以及繁瑣的評估環節。

此外,身為一位修復師,阿肉說其實與藏家的「溝通」往往也是十分耗費心力的部份。由於修復知識在國內並不普及,許多藏家並不一定具備修復的概念,因此在真正執行前仍須有大量的溝通以達成共識,確保修復方針符合藏家的需求,且站在修復的角度也仍能秉持正確的原則進行。

《隙與橋裝幀保存日誌》Chapter 5. 結語與未來

對阿肉來說,看書不只是在看文字而已,還包含了觸感、嗅覺,甚至是聽覺,才是整個閱讀上的體驗。也因此在數位時代下,他仍傾向選擇實體書,喜歡了解書是用什麼樣的紙質、摸起來的感覺、印刷出來的味道。

而對於品牌,阿肉沒有刻意營造的風格,而是以對裝幀、手作最真實的感受來呈現出「溫暖、簡單、樸實」,也體現在無論是他的手作書或是圖片、影片。

初期以社群媒體方式經營品牌的他,也曾有被點閱率和數據成效綁架的時候。不過經歷過這段時間後,阿肉也逐漸發現品牌最終還是回歸到主理人本身的價值上,踏實的增加自身的專業以及技能,或許才是品牌走得長遠的方法!

阿肉也期許往後能依然走在修復與裝幀的路上,在精進自己的同時,也讓更多人認識裝幀工藝,並成為一個更溫暖的手藝人。

「看書不只是在看文字而已,還包含了觸感、嗅覺,甚至是聽覺,才是整個閱讀上的體驗。」
【隙與橋】品牌主理人 阿肉